九一八事變84周年紀念-- 不讓歷史重蹈覆轍
來源: 發表時間:2015-09-18 訪問數:
標題:敲響警鐘,為了永遠不讓“九一八”重演
84年前的今天,注定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刻骨銘心的日子。這一天的慘痛記憶,至今仍未結痂,汩汩地流著鮮血。
84年前的今天,精心準備的日本突然發動九一八事變,至1932年2月,東北全境淪陷。
“血的教訓不能忘卻。昨天的歷史不是今天的人們書寫的,但今天的人們不能脫離昨天的歷史來把握今天、開創明天!绷曋飨闹匾v話,高瞻遠矚,意義深遠。對于我們這支從抗戰硝煙中走過的人民軍隊而言,“九一八”留給了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血的教訓,始終敲響著振聾發聵的警鐘:永遠不能放松警惕。
一個國家和一支軍隊缺乏警惕之心,猶如子彈沒上膛、利箭不在弦
1931年9月18日,沒有多少中國人意識到國家已是大難臨頭。
早在這天之前數百年,日本已經著手繪制華夏地圖無數,我山川地志、關隘兵要,乃至城鎮鄉村、田畝水井,均在其圖上胸中。中國的政治派別、軍事力量、經濟外交等時政民情,無不在精研細琢之列。
面對這一天,中國自上而下倍感“突然”。當日本關東軍偷襲東北軍北大營時,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學良正在北平前門外中和戲院觀看京;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榮臻正在家給父親做壽;黑龍江省主席兼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長官萬福麟將大權交給兒子,自己也在北平;吉林省主席兼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長官張作相為其父奔喪回了錦州……東北地區及遼寧省的軍政要員們大半不在崗位上,就連北大營駐軍中,也有不少將領不在營里。
日軍開始攻擊后,東北軍用電話向榮臻報告,榮臻下達的命令竟然是:“不準抵抗,不準動,把槍放在庫房里,挺著死。大家成仁,為國犧牲!边@樣的命令,史上前所未有。
其實,只需當時中國稍微有所警惕,這個日子便不會那么“突然”。早在九一八事變之前的“萬寶山事件”和“中村事件”時,日本就小題大做,狂呼“武力征服滿蒙”,日本國內播撒的傳單上畫著插有日本國旗的中國東三省地圖,寫著:“啊,我國的特殊權益!”
跨越時空回望,這一幕,在近代中國史上何其熟悉。
1840年,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,英國憑40余艘艦船、4000余陸軍,竟然直叩清政府國門;
1895年甲午戰爭前,北洋水師受沒落王朝腐朽頹廢之風浸淫,士兵“腰間皆斜插煙槍一支”“平居煙酒淫賭,沉溺往返”,甚至管帶也側身其間,大敵當前而“逐聲妓未歸”。演習訓練則欺上瞞下,“平日操練炮靶、雷靶,惟船動而靶不動”;每次演習“預量碼數,設置浮標,遵標行駛,碼數已知,放固易中”“徒求演放整齊,空給觀者以威力強大的假象”;
1900年,八國聯軍進攻北京,兵力不足兩萬。承平日久的京城一帶雖有清軍十幾萬,義和團拳民五六十萬,但由于平時疏于警惕、軍備廢弛,終無法阻止北京陷落。
從“九一八事變”到“七七事變”,再到全面抗戰初期,由于未能提高警惕做好準備,正面戰場呈節節潰敗之勢:淞滬會戰時,第19路軍獨木難支;七七事變中,中國軍隊接連被遭遇戰打得措手不及;南京保衛戰中,國民黨指揮官竟然臨戰脫逃……一時間,敵寇肆虐,山河破碎。
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,也是最好的清醒劑。血淋淋的恥辱史告訴我們,一個國家和一支軍隊缺乏警惕之心,猶如子彈不上膛、利箭不在弦。日本侵華這本血淚教材警示我們: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無,沒有防人之心,終遭大難。